侯孝賢八十年代的電影我看過一部份,裡面的音樂和配樂讓我心心念念的是《悲情城市》,卻也總會想起《風櫃來的人》幾個男生從風櫃去到城市,剛找到落腳處便一起打掃房間,那配樂播的不是李宗盛〈風櫃來的人〉,而是羅大佑〈鹿港小鎮〉。
不論是馬世芳還是羅大佑本人都在不同場合講過八十年代鹿港和台北的分別,我無須再重覆,但我想點出這幾年的香港,似乎也有類似卻相反的情況出現。
〈鹿港小鎮〉最著名的一句是「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紅燈。」所謂類似,是愈來愈多遠走他方的香港人,但並不完全跟「鹿港-台北」相同。那還是在境內,而香港人的目的地大多不是境內。所謂相反,如果他們的落腳地不是大城市,改動一下才合適:「這裡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滿佈霓紅燈。」霓紅燈肯定是香港特色,儘管這幾年沒那麼光輝燦爛,但依然比台北明亮,更不要說鹿港。
羅大佑並不是因此而討厭台北,因為若是如此,他應該返回鹿港,只不過他明白到達有霓紅燈的地方是他要在音樂路上打拼的代價。這才能解釋到為什麼他到了有霓紅燈的台北,然後再來這個滿佈霓紅燈的香港。所以,「這裡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滿佈霓紅燈」也該如一地解釋,選擇了無霓紅燈之地重新開展生活的人,也有他們的代價要付,也有他們拼搏的目標。
《風櫃來的人》最後一幕,男生送喜歡的女生上巴士,她要到別處打拼,之後他回到朋友的小檔口,知道朋友也將會去當兵,他便落力幫手叫賣。我想,他還在想自己要往什麼方向打拼,到什麼地方打拼,終有一天他會在並非家鄉的地方被人問道:「你是哪裡人?」,他理直氣壯回答:「我是風櫃來的人」,或是「我是香港來的人。」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風櫃來的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