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無哀樂 - 是時候開啟那扇巴布狄倫的門

作家相片: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巴布.狄倫(Bob Dylan)最紅的六十年代,我父母才剛出生,他們長大後聽電台才知道他的歌曲。到我長大後,電台已經不是主要的音樂媒介,很多最新最潮的音樂資訊只要在指尖上撥弄幾下就能得到,也輕易聽到老舊的音樂,老到巴哈全集,也有沒那麼老的六十年代歌單。幸好學校的歷史課還未教到冷戰時代,不然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就會被課本磨蝕。我在父母口中聽過的零散名字和事件,當中必定有披頭四和迪倫。我聽過他們的一些熱門作品後,卻未有心思好好細味,所以仍是一知半解。2016年,迪倫拿諾貝爾文學獎,這似乎是個好機會由他的演講慢慢追溯上六十年代,可惜剛讀大學,忙東忙西,很快就忘記了這計劃。



轉眼八年,我在光點華山看2024年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劇情聚焦於六十年代上半,到完場字幕才提及《Highway 61 Revisited》及之後的事。剪接順暢,服飾好看,完全不覺得是一套140分鐘的電影。雖然我很佩服裡面的演員都是在拍攝現場真唱,但我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去開啟那扇想開卻未開的門,因而特別留意當時他面對的困境和應對。畢竟電影會改動和刪減真實事件,我必須再找其他資料去補充我對狄倫的認識。英文世界肯定有優秀的狄倫導論,但馬世芳適時推出的《歌之國土:馬世芳的巴布.狄倫》肯定是中文世界不二之選。記得有段時間我很想知道Pink Floyd,網上找到他一集電台節目介紹1975年專輯《Wish You Were Here》,他不止是做歌詞和樂曲分析,又把前後的樂隊成員和發展都加進來討論,更會比較不同版本和稀少版本的錄音,讓我對Pink Floyd有一個不錯的基本認識。這本十多萬字的書若是以同樣細緻的方式寫成,那麼他便會是最好的引路人,引我開啟那扇等了我很久的門。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

 

3 次查看0 則留言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