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無哀樂

聲無哀樂 - 年頭年尾的住家



2023年已經過去一些日子,癸卯年也剛剛過去。這讓我想到年頭年尾的事情。年頭1月2日去Legacy聽了黃耀明,年尾12月29日也去Legacy聽岑寧兒。兩場演唱會之間發生了高低好壞的事情,但至少是好頭好尾。岑寧兒的作品我不算熟悉,雖然做了功課才入場,卻仍有不少歌是當作新歌去聽。做好功課的幾首她都唱了,我尤其偏愛〈無常家〉。這種講述安居、離散、移民、留低、適應等等的歌,又讓我想到另一首都是周耀輝填詞,黃耀明主唱的〈住〉。


身邊部份的熟人走向西半球,邁向南半球。大部份都決心留在那裡。我不敢說他們是把住家從這裡拿起,再在那裡種下,還是視為有兩個住家。在東半球遊走的我,感覺未有他們強烈,好像我的住家仍然在此地,但也不排除以後會面對他們的困局。如果這真的是困局,兩份歌詞都提供了一個重要洞見,那是兩個或更多的住家是可能的和不一定是差劣的。〈無常家〉表面指的是無家,「而誰在途上似我/轉身已無家」,但只要看到「隨便在世界到處也站立⋯⋯一個人就是為著遇到人/彎腰剪我黑髮」,則頗明顯是傾向眾數的家。因為只要一直在世界中走下去,會遇到「彎腰剪我黑髮」的人其實都不止一個,或者自己「彎腰剪你黑髮」的人也有改變。在A地遇到第一個彎腰的人,那麼家就在A。無常的命運使人去到B地,遇到第二個彎腰的人,家就在B。如果把彎腰的人看得寬闊些,不止視為一對一的伴侶,而包含親密和熟悉的人,那麼這些家之間是未必有衝突,所以這首歌不是在談無家,而是家的無常。〈住〉則不直接談人,轉談感覺,「或者心安了⋯⋯從此安居哪裡/你在哪裡」。我認為日常意義的安居是針對童年是在固定地方長大的感覺,因為那裡有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語言。留學工作婚姻卻可能會使人對B地也感到安心。在不同訪問中周耀輝都粗略談到自己經歷,若是將它放進來考慮,我大膽估計香港和阿姆斯特丹都是他的家,所以周耀輝和這兩首作品都在述說無常和眾數的家是一體兩面。



早幾天是年三十,傳統來說是團年的日子。這幾年農曆的年頭年尾都能跟家人在故地過,有日常意義的家的感覺。但既然家是眾數,西曆的年頭年尾我都在Legacy過,雖然時間不長,兩三小時而已,但在另一個地方聽廣東歌,同樣也有家的感覺。Legacy所在之地究竟會不會以後成為我更重要的家,我不知道,但只要繼續相信家是可以變動的,家可以是眾數的,便總能找到一個家,或是一手建立一個家。


岑寧兒 Yoyo Sham 《無常家》


監製 Producer:于逸堯 Yu Yat Yiu

作曲 Composer:林二汶 Eman Lam

填詞 Lyricist :周耀輝 Chow Yiu Fai

編曲 Arrangement:孔奕佳 Edgar Hung 、Goro Wong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岑寧兒當時正在唱〈無常家〉)

 

33 次查看0 則留言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