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場放眼一望,我和朋友幾乎是最年輕的觀眾。有幾個未成年的小孩,我只看他們在等開場的表現,就知道他們是被爸媽夾來的。在這光譜的另一面,有狂熱的粉絲,七手八腳地準備不同道具。我和朋友閒談一番,談得興起時,表演就開始了。由飛機廣播開始,我就知道我將會回到那個我不認識的啟德機場年代。
港片我看得不多,但我最記得有啟德機場的一套是《一個字頭的誕生》。坦白說,那只不過是一個普通機場,內櫳不算美,外裝的特色在於近民居。這不是沒有意義,但意義不應止於內櫳和外裝,甚至不是吞吐量,因為那不是一般大眾所關心的。大眾關心的是那地方是一個親人朋友愛人離別的場所。在那個年代,沒有FaceTime,沒有Skype,越洋電話不便宜,電郵還未普遍。我兒時已經開始有電郵,看著iPhone通行,到現在手持兩部iPhones才出門,世界早就不同。只不過,沒有那個年代,何來這個世代?我是帶著這種想法一首又一首去聽達明。
聽著〈大亞灣之戀〉,我想到八十年代的核電廠和當下台灣核四的爭論,怎麼那麼相似?〈上路〉讓我想起移居英倫的同學,他們在濕冷的冬天會否懷念香港的天氣?〈禁色〉令我不自覺地比較起陳奕迅在DUO的演繹。〈血色薔薇〉的大聲公效果,和完全一片紅色的燈光,又讓我想到跟王菲〈開到荼蘼〉的相似,和對比起張國榮〈紅〉,發覺紅色的象徵可以如此曖昧繁複又混雜。〈沒有張揚的命案〉提醒聽眾不要失去對世事的敏感,即使要繼續搵錢生活,有些事仍必須要留意,有些事不應忘記。另外,黃耀明分享他對Hannah Arendt的想法,令我想到我中途放棄讀下去的書,似乎是時候繼續讀,猶如〈今天世上所有地方〉所說的:「繼續唱/繼續找/總會找到方向」。
各人的留下或離去都有一擔子的考慮,我也不知道我明年後年會身在何處,究竟能在現場看第三次的REPLAY,或是透過直播而看,但至少在這個世代,有網絡有直播——今天不論身處世上那個地方,都能繼續聽繼續聽繼續聽。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