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首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二,都是錄音和演奏會的常見曲目。最初我認識此曲不是透過錄音和演奏會,而是透過三色台播放2006年日劇《交響情人夢》才知道。劇情我都忘了,但唯獨記得第一次聽到拉二的震撼。那種震撼無關知識,因為我連作曲家是誰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協奏曲是什麼,只覺得旋律簡單卻壯闊迷人。那時我學琴,問老師拉二是什麼,老師可能只想我專心考試便隨便敷衍。轉眼間幾乎二十年,我也沒有再學琴,聽音樂的口味也很廣,沒有把很多時間放在古典音樂,也再沒有看日劇,反而迷上看老電影。
1955年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的《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單看片名也猜到內容,不過他沒有拍成出軌復仇,而是一貫的浪漫喜劇。拉二出現的一幕,老婆和兒子都去了緬因州度假的老公為了迎接樓上的短期女租客來他公寓喝酒,先播放拉二的黑膠,同時想像自己是拉二的鋼琴家,她將會坐過來,然後自己跟她盡情擁吻。在開門前,他停掉音樂,卻猜不到來者是管理員。他將這不速之客趕走後,終於等到她,卻苦於找不到機會把聊天的主題轉到音樂。最終,男人找到機會播拉二,說著:「別說話,別抗拒,放輕鬆,伸展你的四肢,讓它席捲你全身。」男主角的目的眾人皆知,但特別選擇拉二以達到目的就反映了他覺得它有這效用。
我少時學琴從俗地是為了考試,所以從未覺得古典音樂吸引人,也不會主動搜索其他曲目。看《交響情人夢》最初只是跟著家人看,覺得情節好笑就看下去。在那裡聽到拉二是一場美麗的意外,讓我在考試的心態以外發現這首曲目,讓我知道不應視古典音樂和悶人為同義詞。這場相遇對我的影響,使我後來多聽了不同版本的拉二,更擴闊到其他拉氏作品。每次只要聽到拉二,就會記起它當年是怎樣迷惑我。這次聽到拉二,又覺得瑪麗蓮.夢露也應該要被它迷惑一下,但劇本若然這樣寫的話,那就再不會是懷德的電影了。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YouTube@msga1axy,《七年之癢》電影
Comments